分享歌曲:
貳伍吸菸所 Smoking Area 25《荒野脱马》


(出自 2022 年 5 月,我在高二语文课上的阅读分享。基本都是出自《慈悲与玫瑰》书中的原文)



早上醒来,院子里空无一人
几只小鸟在墙洞里筑巢
春天尚未来临
我为灵魂披上黑色的外衣
跟着它穿过窄门到大街上去
我在世上已经活了很久
看过足够多的悲伤与混乱
很多罪恶我依旧一无所知
任何人的痛苦都不能给我以安慰
日记里也不再记录我的幸福
记忆与时间,双向奔跑的河流
为古老的宇宙运送废墟与星辰
我愿你与世间万物结为姊妹兄弟
而我在世间万物之中瞥见你
多舛的命运和你
开满忍冬花的黎明

—— 熊培云《忍冬花》



# PART1 人之自救 —— 致敬每一个孤军作战的灵魂


# 孤独

想起某一日,同一位年轻人喝酒。言语间忽然聊到从前的一位兄弟。我们曾经是很有些交情的,算是灵魂上的朋友吧。
“后来呢,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他和我渐渐疏远了……" 我说。
“疏远不需要理由,在一起才需要!” 年轻人说。
我心头一惊。是的,离散才是生活的常态,孤独才是人生的真相。


大家都变了,也各自散了,有的甚至散到冷若冰霜,老死不相往来。
没有一个山谷可以聚拢曾经的一切,更别说从头再来。


# 生存

西西弗斯的故事

西西弗斯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与更加悲剧的俄狄浦斯王类似,西西弗斯是科林斯的建立者和国王。他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世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 —— 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与西西弗斯不同的是,年轻时我们努力推石头上山,有着共同的方向。待时过境迁,许多人不再去推动命运的石头,而是直接变成了石头,以各自的方式崩塌而下。上山,下山,从追逐一个顶点到滚进四面八方。


  • 生而为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幸与不幸,也许我们只是在这个世界扮扮角色而已。—— 生而为人的平凡
  •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选择命运,而只能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 在命运面前的渺小
  • 每个人都自以为善良,然而这个世界却总是恶事连连。—— 来自世界的恶意

# 自救

许多人把玫瑰当作爱情的象征。当我开始在城里生活,耳濡目染,慢慢知道了玫瑰不同寻常。我学法语时听皮雅芙的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其中有一句歌词 ——"Les ennuis, les chagrins trepassent heureux heureux a en mourir”,翻译过来就是烦恼忧伤全消逝,幸福幸福直到死。
的确,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也会芬芳如故。只要生活是美好的,未必一定要用玫瑰来描绘它。
相较于爱情,我更愿意将玫瑰虚指为一种优雅而美好的生活。玫瑰有自然之美,而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激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我们莫名其妙地被接到这个世界上,也莫名其妙地时而满心欢喜。正如安杰勒斯。西莱修斯所说,“玫瑰是没有理由的”。



这世界最不易被征服的,是内心有美的追求的人。因为美不只是美本身,它还对应着丑与世间的是非。他们接受了战争的事实,但不会让战争卷走一切。即使是像圣埃克絮佩里这样与纳粹周旋在天上的英雄,他的心里还装着一朵带刺的玫瑰,以及对生活的情趣:
我仰天躺着,吮吸着我的水果,数着天上的流星。在这一分钟里,我觉得无比幸福。(《人类的大地》)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全然是为了所谓 “时代进步” 而来的。即使是一个上山打虎的人,也会欣赏沿途的风景。



1836 年 8 月 16 日阿黛尔写给雨果的信:


你一来就是为了享受快乐、光荣、胜利和一切光辉灿烂的事情。不要和你的命运失之交臂,朋友,我唯一不会原谅你的事情,是你不幸福。




有一天, 我去国家图书馆复印资料,在地铁里看到一幅画,画面上唐僧师徒四人各拿着一个行李箱,毕恭毕敬地立在了站台上等车。猪八戒还穿着西服,打着领带。四位取经者如今像是职场新兵,隐藏于芸芸众生。
这也许就是芸芸众生的命运吧。年少的时候,谁不想仗剑天涯?如今回首,大部分时间都在空虚的繁忙中度过。
然而,即使是困顿于冗长的俗务,人生也不是完全别无选择。卡夫卡是保险公司小职员,佩索阿是外贸公司翻译,鲁尔福是旅舍业务推销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们另有乾坤,去完成各自的使命。
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如何,这个世界也正是因为种种不确定性才显得如此迷人。倘使一切都是命定,人类就像是一个永远空转的陀螺,变得毫无生气与意义。




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吗?


西西弗斯无声的全部快乐就在于:他的命运是属于他的。他的岩石是他的事情。同样,当荒谬的人深思他的痛苦时,他就使一切偶像哑然失声。荒谬的人知道,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把西西弗斯留在山脚下!我们总是看到他身上的重负。而西西弗斯告诉我们,最高的虔诚是否认诸神并且搬掉石头。他也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这个从此没有主宰的世界对他来讲既不是荒漠,也不是沃土。这块巨石上的每一颗粒,这黑黝黝的高山上的每一矿砂唯有对西西弗斯才形成一个世界。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 加缪



既然人都是要死的,而宇宙又对此漠不关心,那么人生还有何意义?面对荒诞的世界,加缪分析了三条出路:自杀和依靠信仰都是在回避问题,而人真正能够把握的是拥抱荒诞并在此前提下充分地度过人生。
就像神话中的西西弗斯一样,大胆地承认生活的荒诞,在徒劳无功的挣扎中表达对生命的热爱。而且,“Il faut imaginer Sisyphe heureux”(要想象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唯其如此,加缪才有理由宣告,“在隆冬,我终于知道,在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阿多尼斯有一首《致西西弗斯》,相信只有读懂了加缪的绝望与幸福的人,才会真正理解它。
我立誓在水上写字,
我立誓与西西弗斯一起 承担他无言的巨石。
我立誓与西西弗斯一起 经受那狂热与火花,
并在失明的眼中
寻找一根最后的羽毛为秋天和野草
写尘土之诗。
我立誓与西西弗斯活在一起。


而我亦宁愿相信,以追求美好生活的本性,我所往复推动的不再只是大地上的石头,更是生命中的玫瑰。




  • 此刻,当我回首往昔,纷至沓来的不再是生命中的聚散离合与时代的起落沉浮,而是我有限生活的一点感悟 —— 疏远谁也不要疏远自己,唯有你与自己共度一生。而我能够回报这个世界的,就是带着几粒慈悲和玫瑰的种子,真实地生活。
  • 自救乃第一天理。如果有一天,我愿意牺牲生命,那也是因为我觉得人生非如此不可。我相信那时候我是幸福的。我尽了我的本分,成全了我所需要的尘世的意义,但不认为我对他人有何恩情。
  • 一个人进山找神,找了一辈子,最后才知道山顶山的那个神就是他自己。


# PART2 人之慈悲 —— 不完整的慈悲


# 利己与利他

本来,利他主义与利已主义应该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两翼,而不是互相否定。然而利他主义伦理学却将利己者塑造成恶棍。按兰德的说法,这一倾向主要基于两个非人的信条:一. 是任何关心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都是罪恶,不管这些利益是什么;二是这个恶棍的行为事实上只对他自己有利,他们必须为了邻居的利益而放弃这种利益。然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坚持个人奋斗的人可能被并不存在的 “集体利益” 所碾轧。
观察当今所谓的道德判断有多么荒谬吧。一个创造财富的工业家和一个抢劫银行的恶棍被视为同样不道德,因为他们都是为了 “自私” 的利益而追求财富。有两个年轻人,一个为了养活父母而放弃自己的职业,并且再也没有超越杂货店店员的级别;另一个则在经受了极度痛苦的奋斗之后,实现了他的个人抱负。但人们却认为前者在道德上高于后者。一个独裁者被看作是道德君子,因为他犯下不可告人的暴行是为了造福于 “人民” 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安・兰德《自私的德性》)


真正的利已是以不牺牲他人为界,否则他也将受到来自其他利已者的损害。兰德并非主张人人只顾自已享乐,而无视其他鲜活的生命。与此相反,她希望为所有鲜活的生命留存鲜活与勇敢。一个人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个人奋斗,不仅光彩而且还可以塑造他的灵魂。


如果关心自己的利益是罪恶,那么活着本身就是罪恶。


# 对自身的慈悲

同样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有位博闻强记的同学,我们经常互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今,他在家里养了只一米多长的蜥蜴,还经常牵着它在小区里散步。可惜我们已很少见面。而当年我们曾经认真讨论且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是:
如果让你牺牲,全人类就可以过上美好的生活,你愿不愿意去死?
记得当时我们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我愿意!”
这是一个很具八十年代理想主义风格的回答。如果人类真有一个 “一加一等于二” 的真理性解决方案,一个人的牺牲可以让其他所有人从此幸福无比,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回答一前提是并不兑现,也不思考 “为什么偏偏是我?”


时至今日,我依旧有着并不稀薄的家国情怀,并热切地爱着这个世界。但我必须承认,当我再次面对这个问题时,我的回答可能还是 “愿意 " 但已不再响亮。这不是因为我较年轻时少了牺牲精神,或者信奉了杨朱,而是因为我畏惧这背后的逻辑 —— 要一个人去死才能换来的美好世界,一定不是美好世界。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有一句话感人至深:“凡救一人,即救全世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这个被救者是不是也应该包括救人者自身?有没有一种完整的慈悲,既救起世界又救起自己?如果我们承认每一个个体才是自已利益的决定者和最忠实的捍卫者,那么最可行的济世方案是不是人人自救,即救全世界?


我想说的是,完整的慈悲是既要慈悲地观照众生,也要慈悲地观照自己。唯有如此,才可能做到众生平等、无分别心。慈悲,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合理的欲望给予人的尊重。


# 进攻性的善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情景是,自己畏步不前者逼迫别人冲锋。他们不参与现实的反抗,却像督战队一样朝着无辜的人开枪。他们的理想状态是自己毫发无损,却能撒豆成兵。
人生活在欲望与恐惧之间,难免有自私的倾向。否认人的自私性,就是否认人本身。所以,我宁愿世人能正视自私,承认人的局限,并在此基础上变得谦卑,而不是自以为怀着公心,从此道德完美,却难掩逼人就范的嚣张。而这恰恰是历史上那些道德乌托邦不断走向反面的原因。


譬如讨价还价,一个人的自私可以通过另一个人的自私进行平衡。相较而言,集体以善之名发起的冲锋则更有可能轮番冲垮任何个体。


  • 理智的利己主义者:明确知道目的是利己,想着依此行为既能是自己快乐,也能帮助他人。
  • 伪装的圣徒:以善举来麻木自己,也即 “否认人的自私性”,将自己伪装成一个慈悲的圣徒,甚至以为自己就是。

# 杀死一个求救者

几天前,我被一篇网文触动。为救自己得了白血病的女儿,深圳作家罗尔向耶稣宣战。
……
上午,许多人都在转《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篇文章,第一印象是我感觉我的微信要瘫痪了,就像晚间七点全国各频道锁定在新闻联播上。转发的理由很简单,罗一笑需要钱治病,而如果你愿意转发一次,有公司会捐一块钱。
下午,剧情出现了 “反转”。上午转帖的人,像是突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批评者,而罗尔也成了一个骗子。


Q1: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参与转发?我想有以下几点:
其一,人们活在空虚之中,需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而帮一个重病的孩子被普遍认为是有意义的。如果只是转发一条微信,既可以表达自己的普意,又能让朋友看到自己的善意,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件好事。 客观上说,这既帮助了孩子,也净化了自己的内心。在此意义上,捐款者也是受益者。
其二,在公共事件中,人们渴望自己的善心或意志能够立竿见影。涉及营销的公号声称转一次能够捐一元钱, 这让许多人觉得自己的转发不会徒劳无功。所以这种转发暗藏了某种心理安慰 —— 我只要稍微做一点努力, 就可以改变这个国家。而在大多数时候,人们对公共事件的参与是深感无力的。
其三,人们有同情弱者的倾向。罗尔一家的境遇,值得同情。更别说强弱对比本来也是相对的。就算是一个中产阶层,他也有寻找社会救济的权利。
其四是巨龙效应。多数是迷人的。当转发的人数越来越多,许多人会觉得自己是巨龙的部分,巨龙在创造历史。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Q2:为什么很多人后来觉得受骗了呢?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罗尔有三套房甚至婚外情时,许多网民几乎是怒不可遏了。有三套房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弱者,策划公司在利用我们的善心,许多人 “恍然大悟”。


Q3:罗尔行骗了吗?
事情远没有那么严重。许多人更关心的是自己刚刚寻找到的意义又消失了。当然他们完全可以找到一种两全齐美的自我安慰 —— 我上午转发是因为有心灵,我下午质疑是因为有头脑。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原先那条意义的巨龙突然消散了,许多人再次陷入空虚,他们觉得自己被愚弄了,甚至变得无所适从。他们要重新寻找意义,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回到理性的立场,指责罗尔是一个骗子。当然,更准确地说,这里并不只有一条巨龙,而是有几条巨龙。已经捐款的人和抵制捐款的人可能有小部分重合,但绝非相等。在此意义上说,这里所谓的 “舆论反转”,并不是同一群人改变了意见,而是另一群人补充进来。他们既抵制了罗尔,同时也站在 “理性的高度” 嘲笑了之前的捐款者。


真正让我担心的是群体本身,因为它有多大能量指向善,就有多大能量指向恶。



早起在视频中看到罗尔接受采访时的结结巴巴、语无伦次。以及随之而来的此起彼伏的咒骂。
罗尔没有行骗。…… 整个事件中,公众不仅没有任何损失,有些人甚至还收获了可以津津乐道的正义感。日前罗尔已经退还了他的募捐,由他的不幸引起的戏剧落幕了,那些追剿他的正义的戏剧也该落幕了。在罗尔退回他不堪承受的救命稻草时,也请苛责他的人收回你们的皮鞭。
…… 原谅人性中的幽暗与软弱,不要用毫无节制的言论虐杀一个求救者。来自公众的无限的爱未必能救回罗一笑,但来自公众的无穷的恨却足可以压垮罗尔。
罗尔一家已经被命运捉弄一次了,他不幸的女儿还在重症室里。请让他安静地回到他的女儿身边。请不要在命运给这家人带来不幸后,人群再给这家人带来不幸。
这个社会有足够多的非正义,追求正义也有足够多种方式。对于一个手无寸铁、束手就擒、泪流满面的孩子的父亲,讨伐者请节制你们的正义。
自救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罗尔欺骗公众了吗?不但没有,而且情有可原。一个前途暗淡的作家,父亲病了,妻子待业,儿子要上大学,单位快发不出工资了,买了价值共 100 万的两个房子还有大量贷款要还,突然女儿得了不治之症,为什么不能向社会寻求帮助?难道以后每位向社会请求援手者都需要先做一个财产公示?如果需要这样,那标准是多少?


这些年来,我看过太多 “正义的讨伐”,而它们多是无视人的基本权利的。回想过去一百年,这个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的国家有多少事件不是以 “正义必胜” 收场?然而这个常胜将军给这个国家留下的又是怎样的满目疮痍?我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如果权利不高于正义,这个国家将永无宁日。就算是罗尔是一个罪人,我也有权利为他辩护。更何况,他根本不是。


多少年来,政府言必称人民,百姓言必称社会。在人民与社会面前,每个人都身如蝼蚁。只有在参与对个体的集体迫害时,那些蝼蚁突然觉得自己变身为巨龙的一部分, 并且在群体之中获得某种神圣感和安全感。迫害者迫害他人时觉得自已是安全的,胜利的晕眩让他们忘记自已可能成为下一个被迫害者。
整个事件中,如果说他有错,就是他活得不像有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悲惨。


事实上,个体所要面对的压力,不仅来自国家,而且来自社会。当国家和社会这两辆巨型铁车同时碾压一个个手无寸铁且一丝不挂的个体时,我总觉得我们这个时代出了问题。更大的问题是,竟然有无以数计的人为此叫好狂欢。
可叹罗一笑过世后还有男人在调查罗尔在女儿身上一共花了多少钱,还有女人在骂罗尔捐献女儿遗体是 “最后一次卖女儿”。更反讽的是,就在他们对罗尔这样一个一丝不挂的弱者挫骨成灰、施虐成瘾时,还不忘说一句 “祝罗一笑在天堂快乐” 。
而这些人照旧收获了如雷般的掌声。
罗一笑若是天堂有知她的父亲被打成过街老鼠,她快乐得起来吗?


果真有这样一类人,他们是有正义感而无正义。


现在回过头想想,当时最好的结果是罗尔把募集到的钱用在把女儿送到美国救治。然而,当时讨伐罗尔的声音如海啸般袭来,以至于他不得不退还捐款。其实不光是罗尔疲于应付舆论,有熟悉罗尔的朋友后来转告我说,罗尔的妻子被折磨得 “差点活不到明天”。


又一次满盘皆输的公共讨论。虐,是我们的世纪总汉字。


罗一笑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却照出了这个世界的病。


不要与黑暗搏斗,你只需为人道出心中的光明。



# PART3 人与世界 —— 与世界共存


# 孤独的星球与人

地球悬浮在太阳系漆黑的背景当中,只是一个孤独的斑点。据此,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在其科普名著《暗淡蓝点》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再看看那个光点,它就在这里。那是我们的家园,我们的一切。你所爱的每一个人,你认识的每一个人,你听说过的每一个人,曾经有过的每一个人,都在它上面度过他们的一生。我们的欢乐与痛苦聚集在一起,数以千计的自以为是的宗教、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所有的猎人与强盗、英雄与懦夫、文明的缔造者与毁灭者、国王与农夫、年轻的情侣、母亲与父亲、满怀希望的孩子、发明家和探险家、德高望重的教师、腐败的政客、超级明星、最高领袖、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圣人与罪犯,都住在这里 —— 一粒悬浮在阳光中的微尘。


生活不只有面包和玫瑰,还有星空。埋葬星空的人,也会埋葬大地。
玫瑰让我想到生活的可能,而星空又让我意识到人的局限。


然而,即使是在最孤独时,人总还是可以回到内心,找回自己独一无二的宇宙。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星空也在仰望我们。


# 结语

当我走到生命的尽头时,我将要说,祝福吧,安静地休息!安息吧,我的脑袋!安息吧,我的双脚!你们都辛苦了。走过的道路是艰苦的,坎坷不平的。可是,无论如何,那是一条美好的道路。在那条道路上,即使一步一个血迹,也是值得的。


我们活在世上,一定要先为自己而活着。当活着的人看见活着,他就能拥抱生命中的玫瑰,以心中的慈悲渡众生,渡自己。
同样,在黑暗中并肩行走的我们,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虽无法知道是否走向同一个终点,但我们相遇过,即使离散,那也为记忆留下了一片财富。


希望我们在更美好的未来相遇!


更新于 阅读次数

请我喝[茶]~( ̄▽ ̄)~*

北沐清 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北沐清 支付宝

支付宝